首页 资讯 正文

行进中国丨解锁城市治水“密码”

体育正文 117 0

行进中国丨解锁城市治水“密码”

行进中国丨解锁城市治水“密码”

人民网马鞍山6月3日电 (记者(jìzhě)汪瑞华、苗子健、张俊(zhāngjùn)、李希蒙)仲夏时节,走在安徽马鞍山市芦塘生态公园(gōngyuán),各色睡莲正尽情绽放,红的、粉的、白的……交织(jiāozhī)在一起,宛若调色板,为公园平添了几分灵动。

芦塘生态公园位于马鞍山市西南部,原为一条雨源型河道,也被称为芦塘支渠,承担着区域(qūyù)内(nèi)排涝及污水通道功能。水系总长1.01公里(gōnglǐ),区域汇水面积138.9万平方米。

俯瞰芦塘生态公园。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张俊摄

在(zài)许多马鞍山人(rén)的印象中,芦塘支渠虽然不长,但汇水区域内环境恶劣,一到雨季,污水横流。

“周边遍布学校、安置小区(xiǎoqū),经年累月倾倒(qīngdǎo)的生活垃圾,导致河道淤塞、水体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。”芦塘支渠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小军回忆道,加之雨污水(wūshuǐ)管网的混接、错接,形成的黑臭(chòu)水体,让芦塘支渠戴上了“龙须沟”的帽子。

转机出现在2017年。当年,马鞍山市以城市(chéngshì)黑臭水体治理(zhìlǐ)为抓手,全力推进芦塘支渠综合治理工作,采取PPP模式引入“专业团队”中冶华天工程(gōngchéng)技术(gōngchéngjìshù)有限公司参与治理运维,启动芦塘支渠治理工程。

尽情绽放的睡莲(shuìlián)。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

“看似是个‘面子工程’,实则是个‘里子工程’。从截污治污、清淤(qīngyū)疏浚到(dào)活水循环(xúnhuán)、水质净化,再到整形坡岸、新建景观,治理起来千头万绪。”王小军说,光是清淤就花(huā)了3个多月,累计清出淤泥4万立方米。

一套“组合拳”下来,现如今,芦塘(lútáng)支渠告别黑臭,达地表水Ⅴ类水标准,实现了提升水质和改善滨水环境的有机结合(jiéhé),昔日“龙须沟”变为水清岸绿景美(jǐngměi)的城市“景观带”。

“水生态治理(zhìlǐ),要治标更要治本。”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(zǒnggōngchéngshī)詹茂华(zhānmàohuá)说,关键是要找到污染的源头,才能精准施策。

水清岸绿的马鞍山雨山湖。人民网记者(jìzhě) 李希蒙摄

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,来到雨山湖,漫步在静谧的林荫道,凭栏眺望皮划艇(píhuátǐng)训练,成为(chéngwéi)很多马鞍山市民的选择。

坐拥1200亩水域面积的雨山湖,是马鞍山(mǎānshān)城区的“绿肺”。受周边商户和住户(zhùhù)影响,一遇大雨,就会出现污水溢流。

治水是个系统工程,问题虽然在(zài)水里,但根源却在岸上。

中冶华天(huátiān)工作人员检测自主(zìzhǔ)研制的排水管道缺陷探测器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
“鉴于雨山湖有(húyǒu)多个排水口,我们通过‘一源一策’‘一口一策’的治理模式,找出污染源各个击破(gègèjīpò),从而实现水质的整体提升。”詹茂华说(shuō),改造后,现在的雨山湖碧波荡漾,湖心(húxīn)水质能达到Ⅱ类水标准。

2016年以来,马鞍山(mǎānshān)市采取PPP模式治理城市(chéngshì)黑臭水体,总投资34.8亿元。如今,污染少了、水质好了、景色美了……在位于长江(chángjiāng)东岸的马鞍山,水早已嵌入这座城市的生态基因。

截至目前,全市35处黑臭水体消黑处理全面完成,水质指标达(dá)地表水Ⅴ类以上,部分(bùfèn)水体达到Ⅲ类水标准。在中冶华天的探索助力(zhùlì)下,马鞍山市成功入选首批“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”。

(责编:关飞(guānfēi)、张磊)

行进中国丨解锁城市治水“密码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